就很奇怪,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,那么大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去的?
每年三四月份的倒春寒,总像一记大自然敲响的警钟,警示人们切莫像温室里的花朵般过分沉溺于温暖和煦的环境,从而忘却才过的凛冬。
当人们瑟瑟发抖怨声载道地重新穿上才搁置不久的羽绒服时,不免生出疑惑:在没有空调、没有暖气、没有羽绒服的中国古代,人们在寒冬又是怎样取暖的呢?尤其在没有棉被的宋代之前,人们又是怎么扛过冬天的呢?
古人御寒有道
【资料图】
其实,充满智慧的古人们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,发明创造了一系列御寒之术。自远古时期的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之术以来,人类的生活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,火不仅能烤制食物、照明,更能取暖。生火取暖,应是最原始的御寒方法之一了。
同时,在农业及畜牧业无法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远古时期,人类为了获取食物,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打猎,随着打猎活动的普及,人们逐渐发现,猎物的皮毛,可以用来抵御冬天的寒冷,用动物的皮毛取暖,也成为人们取暖的方法之一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当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,人们不仅能从劳动成果中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,更能从中获取衣服的原料,比如种麻及养蚕,据考古发现,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人类已经开始种麻及养蚕,麻及蚕丝所织出的布,也使得冬天不再如先前那般煎熬。
在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天时,人们会在衣服里,填充芦花、干草、乱麻等物,刘向编著的《孝子传》里,就记载了闵子骞的后妈在给他做的棉袄是以藁枲为絮,而藁枲就是干草和乱麻。
在一些特别穷苦的人家,人们甚至穿纸衣盖纸被来御寒,用来制纸衣和纸被的纸多为麻纸及树皮纸,较之如今的纸,更厚更硬,也更粗糙。
除此之外,饮食在古人的御寒中,也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,现今冬天的很多吃食,比如饺子、羊肉等,都是古人御寒的食物,不仅如此,酒与火锅,在古代的富贵人家里,也是冬天御寒的佳品。
在居住方面,古人不仅发明了炕、火墙、花椒墙、熏炉、手炉、足炉、暖阁等御寒之物,甚至还创造了暖椅,清朝的李渔,在椅子下面设计出一个可以放置炭炉的抽屉,这样坐上椅子就不会冷了。
富贵的人家,在冬天还会燃烧暖香,这种香料在燃烧的时候不仅会产生香味,还可以保暖,李清照《醉花阴》中写到的“瑞脑销金兽”中的瑞脑,便是暖香的一种。
古人的发明与创造,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明足迹,更让人类一次次在与恶劣环境的考验中取胜,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。
棉花的传入与普及
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御寒之物棉花,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,但当时只在边疆少量种植,并未普及。
根据史料记载,“棉”字最开始出现,是在《宋书》中,书中是这么记载的:“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,关陕闽广首获其利,盖此物出外夷,闽广通海舶,关陕通西域故也。”
由此可见,棉花传入内地之后,最开始是在关中部分地区及沿海地区大量种植,仍然未全国普及,而真正开始全国种植棉花,归功于朱元璋的植棉令。
朱元璋出身底层穷苦人家,深知棉衣、棉被对百姓的重要意义及种植棉花的经济意义,因此,建立明朝之后,朱元璋颁布政令,在全国推广种棉花:“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,栽桑麻棉各半亩,十亩以上倍之,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。”
正是这一举措,让棉花种植在全国迅速推广,至此,大部分劳动人民,终于能在寒冷的冬天穿棉衣盖棉被。而棉花,不仅成为古人不可或缺的御寒物品,更一跃成为带动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。
御寒物品不断丰富背后的社会形态
从最初的兽皮,到后来的棉衣,中国古人的御寒物品,是随着古代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变化的。
人们从满足冬天里的基本生存需求,到追求舒适的御寒环境,内在的需求在不断地提升,并通过发明创造不断自我满足,这是内驱力作用的结果。
经过漫长的发展,到了宋明时期,中国经济从农业形态,逐步向工商业形态转变,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与发展,使得社会物资不断丰盈,人们的家庭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,生活逐渐富足,作为经济作物的棉花,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。
棉花开始在中国大量种植后,不仅满足了中国本土居民的日常所需,还随着对外经济的交流,逐渐走向东南亚的部分国家,明朝时期,每年都有大量的棉花出口至其他的国家。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物资丰饶的生活,使得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,宋明时期兴起的理学,主张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希望人们能抑制个人欲望,这一学派的兴起,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感受。
正是这种文化觉醒,使得统治者更加重视民意,植棉令等造福百姓的政令便应运而生。
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中国古人的御寒物品愈发多样,同时在对抗严寒的道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。
中国人从漫漫远古,走到如今的繁华盛世,一路踉跄却又一路生花,不管是物资匮乏环境恶劣,还是物产丰饶繁花似锦,无限的创造力与顽强的生命力,总能使我们熠熠生辉、不断向上。
生活在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、不用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今天,我们都应无比珍惜,无论今后遇到何种困境,遥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古人,应该都会生出无限的信心和勇气吧。
关键词: